现代理想教育体系探索 -----人生第一道的传授与解惑2015.1.1

信息网址:www.ruyirensheng.com 更新时间:2015-03-13 23:57:53 浏览次数:5043
现代理想教育体系探索

                                  作者: 李伯淳 (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

我国教育的现状是青少年自杀率高、青少年犯罪率高、大学生就业难、创新能力差、身体素质低,以上几方面可见中国教育的失败。

因此,近年引发出国学习潮和许多私塾、书院及社会各类成功学、素质教育等,一浪高过一浪。但其中由于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又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高价课程低质量、死背经典食古不化、盲目艺术跟风、炒作奥数思维等而误导家长和学生。我认为其原因是由于缺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缺失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生存相应的技能和健身等教育。青少年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中,许多人学了80%无用的东西,而真正人生实用的80%东西需自已在社会工作中付出巨大代价来学习。如:为人处世、防病知识等。目前学生学非所用、用需自学的现状,造成人一生最大的浪费——时间浪费。

    古代著名教育家韩愈《师说》一开始就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想人生有许多重要的道,但人生之道是最重要的道,故我将它称为人生第一道。人生有许多疑惑,我认为,对人生的疑惑是最大的疑惑。所以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等都是传人生之道、解人生之惑者。我想师者所传之道、所解之惑,更需传适应现代人的最重要的人生第一道----人生之道,解除当今人最大的人生之惑。在当今,中西方文化碰撞之后,并未形成一套较好的现代教育体系。所以目前的教育大多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人生之道所传甚少,所以造成学生人格扭曲、道德缺失。面对这些问题,我国的教育该如何改革呢?现代理想教育体系应该是啥样?

介于此,非常有必要对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中国古代教育及人生第一道的传授方法、内容等进行系统研究和梳理,才能为现代理想教育提供较好的补充和指导。

 

上篇 中国古代教学说明

春秋战国是历史转变时期,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变更而发生了剧烈地变化,即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孔子不讲怪力乱神内容,开创了一套以顺应人性培养君子人格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如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等等。与孔子同时代还有墨家,代表农业手工业者的利益,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儒墨并称,成为春秋时代的显学。但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后,至西方文化大量进入中国前,整个教育都是以孔子的思想为主,只是各时期的内容有所选择和形式改变而已。

    著名教育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我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下面对中国古代教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机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一、古代教育目的

古代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使人的动物性逐渐去掉,培养成为君子、淑女、丈夫、媳妇、太太、大丈夫,这是阴阳正位和顺应人心性的。

   《荀子·劝学篇》中说: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可见,荀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提升道德修养。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在教育目的上,朱熹认为"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这是说,教育是为了传承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在培养人的问题上,《教童子法》作者认为须望子弟为鼎甲,但这不是唯一的教育目标,要功名、学问、德行三者并重。

总之,古代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修身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培养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为朝廷选拨管理人才。

 

二、古代学习内容

  古代人是先读小学,然后就进入大(太)学,那时还没有中学这一概念,也没有这一级学校。

   《白虎通》:"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

为什么大多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

清人孙希旦解释说:"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时之谓也”。这已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学习内容分小学、大学的内容。

小学学什么?首先以《弟子规》所要求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指导。

   《教童子法》主张"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古代小学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急就章》、《千字文》都曾是小学课本。

小学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可见,小学是古代学生的基础教育,对小学的掌握程度,将影响着一个人后来学问的发展。

   "小学”成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一直沿用到清末。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把识字辨音明字义的教学称为"小学”教育,以区别于传授经传义理为内容的"大学”教育。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也叫"蒙学”,最著名的就是"三百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般私塾"开蒙”则必先学这三种。另外再学就是《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文字蒙求》、《增广贤文》等等初级读物。这些都算是儿童启蒙读物。每个私塾所教授的各不相同,但"三百千”却是几乎所有的私塾开蒙的必读书。

    朱熹曾编纂有以道德教育为主的儿童教本。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编成《小学》六卷,教育儿童以"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其中《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

 

在教育内容的先后顺序上,朱熹总结的古代教育经验是:从日常行为规范到生产、生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生活需要到内心修养,最后学习管理人的方法。提出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教学的基本用书。朱熹说:"这是说,小学与大学,固然有所不同,然而从为学之道来说,则是一致的。因此当其幼小的时候,不学习小学,那么就不能收拢他的放纵之心,培养他的德性,而作为大学的根基根本。等到他长大了,如果不进大学,那么就不能考察义理,施行到各事业中去,而收取小学的成功。对于幼学之士,必定先尽量地让他学会洒水、扫地、待人、接物等事情,做好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教育内容的基础训练。等到长大以后,而再进一步接受‘明德’、‘新民’以及‘止于至善’等教育。这是教育次第之理所当然,又为什么不可以呢?” 

 

小学大学的区别:小学是"见小节而履小义”。大学就是教育成人"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就是"大节”、"大义”,而且不仅要"见”,还要"践”。《大学》就是这样的经典,大学也是这样的要求。

    在《朱子语类》中记载,朱熹是这样回答他人关于小学与大学关系的问题的。

朱熹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朱子语类》卷七)"恁(nIn)地”,这么、那么的意思。朱熹的话说得很精炼,小学是直理会那事,而大学是穷究那事情后面的深道理,因为什么而会这样的、那样的。  

大学学习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目标。

 

大学学习的内容从学"见小节而履小义”至于"见大节而践大义”了。《荀子·劝学篇》中说:"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朱熹说:"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一以贯之的就是通过学习教养来"明人伦”,使人伦彰显明白。什么叫"人伦”?就是人际关系的伦理准则。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关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不可变革的,而处理这五种关系又必须依循一定的准则,所以就称为"人伦”、"伦常”。比如《孟子·滕文公上》说:人之所以是人,是有其为人之道的,如果吃饱了,穿暖了,住安逸了,却没有受教育,那么就近于禽兽。所以整个教育的重点也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就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

    我们细细体味一下,古代小学、大学的教育中,对人生之道的教育是极为重视的,对比今天的教育,也许可以作为反思今日教育的借鉴。  

    

三、古代教学方法

 

    中国先哲的教育教学著作《学记》、《劝学》、《师说》、《原教》等,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文章。其中有许多教学方法,在今天仍然有极大价值。

    在古代教学中有许多方法来促使学生在心理上有所提升和感悟,如开学仪式、升学仪式、成人仪式、戒尺伴随等。王安石《原教》中写到:"死是因于生,生是因于情,情是因于性。”说明教学方法的根本在于符合人性。

《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本书揭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原则、及时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启发性原则等。以上这些方法即使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而《学记》中所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早已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它从先秦的教学实践中来,又指导了以后历代的教学实践。经实践检验和历史证实,这些教学原则对今天的教学实践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清代王筠撰《教童子法》是一部专门论述启蒙教育著作,对蒙学教授方法作全面论述,并对蒙学的一般原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具体方法现编缉整理介绍如下:

    1、预防性原则。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或品德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应有预见性,预先防范。

2、及时施教原则。"时”含有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的意思。古人有:"人之才不一,有小才而锋颖者,可以取快一时,终无大成就;有大才而汗漫者,须二十年功,学问既博,收拢起来,方能成就,此时则非常人所及矣,须耐烦。”又"教弟子如植木,但培养浇灌之,令其参天蔽日,其大本可为栋梁,即其小枝亦可为小器具”。王筠指出:"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因此他主张儿童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性格特征来实施教学方法,使儿童在"书中得有乐趣”,即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充满快乐和兴趣。

    3、循序渐进原则。"节”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安排要符合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知识、学生和教学三方面的顺序和客观规律。如《宋会要·崇儒》中宋代国子监小学"条制”要求:"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4、学习观摩原则。《学记》强调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儒家的教育传统,历来都注重群体意识,主张"群育”,强调群体相互影响的教育作用。"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择善而从”。

    5、启发诱导原则。是引导而不牵着学生走,勉励而不强迫,启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有思考余地。如南宋戴溪说:"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明代姚舜牧亦说:"喻,有不言自契之意”。喻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条,要按"喻”的原则教学,就要用启发式,这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教师如何喻,《学记》提出了三项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二是"强而弗抑”、三是开而弗达。

    6、长善救失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多:贪多务得;寡:求精而所习太少;易:过分自信把学习看得过分容易;止:自信不强,畏难而止。教也者,长善而求其失者也。”就是要努力发扬学生品格特征中的积极方面,克服其消极方面。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擅长矣”。

    7、藏息相辅原则。即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外要为课内做好各种知识的准备;课外学习还可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正业”的弦、乐、诗、礼是学的主要内容,而居学的操缦、博依、杂服是艺,是练,是掌握正业的重要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正如清人姜兆锡所说"藏焉修焉之,谓正业专习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谓居学养纯而义愈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藏息结合的原则,抓住了人生理机制的紧张与疲劳和心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等基本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有其科学依据。

8、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能者为师、知者为师的求学思想。

9、朱子读书六法。宋代朱熹所总结,朱子读书六法有: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

古代的教学方法在调节人的心性、行为上有许多宝贵经验,在今天仍有巨大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四、古代的教学机构分类

 

《孟子·滕文公》中有:"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庠”、"序”、"校”都用作乡里学校的名称,也就是都是地方性学校。"学则三代共之”,此"学”就是指"大学”,意思是至于大学,三代都一样称为"学”。元代于公元1313年恢复科举制度,学习和考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讲解以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具体的古代教学机构分为三类:小学、大学、专科学校。

1、小学(又称蒙学)

    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和精舍”(精庐)两种。前者是小学程度的书馆、学馆,属启蒙教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明清,学塾有坐馆(或教馆)、家塾(或私塾)义学(或义塾)等三种形式。

    2、太学和国子监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汉成帝时增至3000人,质帝时太学生增至3万余人。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古代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子监除了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学院”,还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太学则为古代中央官学。

    3、专科学校

    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直辖中央礼部下的祠部的府州"崇玄学”府州县学的学生一般系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所以内容虽以《九经》(三礼三传易书诗)为主,但要求较低,只要达到通一经或"未通经,精神聪悟,有文词史学者”,即可毕业,长入中央官学之四门学。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教学内容以"经术衍义训导诸生,掌其课式之事,而纠正不为规者,”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

    古代的教学中,小学、大学分别完成不同层次的"小节”、"大节”道德教育,专科学校是授业为主的教学,如此三类机构的相互结合就完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教育任务。

    以上简述中国古代教学相关内容,使我们看到以人道德修养为主导的教育体系,为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对今天的教育有许多借鉴之处。

 

下篇  现代理想教学体系简介

 

自百年前,西方教育方式进入中国,中国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地改变,由原来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官仕教育为主的模式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体系转为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位制教育模式和体系。

今天的教育应该贯通古今以植其根,融会中外以繁其叶。21世纪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时代,在现代中国人的学习应该掌握中西文化的各自优势,才能不落后于时代。中华文化有良好的人格、伦理、道德教育、西方现代科学有许多新知识和新方法,所以未来新文化是在整体观下的还原分析,辩证法中的逻辑思维,和谐目标里的斗争手段。因此,理想教学模式应以"中道为纲,西学为目”来指导,现代教育体系在当前科学前沿和哲学伦理下的全科教育培养全才通才与专科教育培养专才相互补充的教育,在此教育的体系中传人生第一道,解人生最大之惑的人道、伦理的教育应该是各教育之中的必不可少要素。

当今中国的教育受西方理论和方法影响较大,再加之我国的选拔人才标准体系和考评标准的简单化,教育已脱离实际无实效,方法违背人的天性,内容违背常理,方向脱离现实,故目前的教育必须由现在的学分考试转换为人格与学分结合考试,由现在简单指标考核转变为全面考核,由目前的量的教育转变为质的教育,由目前的德智体美转变为道德真行能的原则,以现在的力量的比较转变为智慧的比较,以现在的民主推优转变为仁德评比,以西方为主的方式改变为中用为主的方式,构建新时代的教育体系。

以下将现代理想教学体系中的人道人生教育相关内容简介如下:

                        一、现代理想人生教育目标

近几年频频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由于许多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社会道德,做出的过激行为造成。过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压力使人心变得浮躁、冷漠、缺失良知,这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而是已影响到自身和他人的严重问题。

2012628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决议将今后每年的3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70%的人感到不幸福,每年近30万青少年自杀,200万自杀未遂,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人生获得幸福的方法。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福祉,是这次全会的响亮号角。 我国和世界正在以GDP来衡量社会转向幸福指数来衡量社会的时期。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泰勒在哈佛被称为"最受欢迎的导师”。这就是建立在西方心理基础上的人生幸福课。中国的箕子在三千多年前就提出人生五福标准,在现代人生教育中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现代理想教学模式下的人生教育目标应是培养以下两类人:

完美人格能造福社会,有所作为的两类人。

1、培养幸福的人。人生幸福标准: 富贵 康寿 安宁 好德 善终

 

2、培养卓越的人。人生卓越标准: 立德  立功 立言 立节

 

人生五福在各年龄阶段有不同表现和需求,这些都是以人的生理为根本。《黄帝内经·天年篇》将人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性都作了很好的归纳和总结。值得当今探索理想教育体系时重视。

    人生知识、科学知识、养生知识、专业知识、文学艺术,在学习时可融合一体来学习。

    明白人生各阶段的标准和目标,掌握:生活、事业、财富、康寿人生四个根本方面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各种能力及打开人生智慧为基础。

 

二、现代人生教育内容提要

 

根据目前研究得知,人生成功是20%专业知识加上80%人际关系,15%智商加上85%情商,可见人生教育的重要性。

人生教育就是不断提升人的层次,人的层次的核心就是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1、人一生教育基本准则

人的动物性:初期教育的目的使人认识清人性和动物性的区别。孟子说"唯以饮食男女之欲是聘,则与禽兽何择焉。食色性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无父无君上,是禽兽也。禽兽也知而无义,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纵情性,安恣雎,禽兽行。”

人的社会性教育:人的教育基础是教之以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因为理义,而有了礼,有了五伦,才真正区别人与禽兽。可见,不懂礼仪、孝道,人非人,只如动物。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培养道、德、艺、仁、智、勇、礼、义、廉、耻品德。小孝孝于庭帷,大孝孝于天下,近孝孝于一时,远孝孝于万古,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修身、孝道是最重要。礼义为纲,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弟子规、孝经、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颜氏家训等教之以人。

善恶的教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忍有招,如影随形,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福,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康寿的教育:夭折: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长寿: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不妄做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人的正确使用: 口、眼、耳、鼻、手、脚、性。

人生规划教育:人生各年龄段的生活、事业、财富、康寿的目标。

人生幸福体系:幸福根本、幸福标准、幸福基础、幸福途径、幸福方法、幸福条件、幸福感受、幸福体显。

卓越人生体系:卓越根本、卓越标准、卓越基础、卓越途径、卓越方法、卓越条件、卓越感受、卓越体显。

2、以男女特性为主的教育

古代学校大多为男子学习场所,女子主要在家和私塾学习,所学内容有很大差别。今天男女学生在从幼儿到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所学内容都未根据男女心理、生理、家庭角色等学习相应内容,而都是基本一致的人生内容,这样将产生许多人性变态和心理扭曲,因此,在理想的人生教育中必须改变这种方式。当今应该建立一套根据男女基本生理变化和社会不同角色的教育体系,才能合符理想的教育。

 

男性生理特性            

 

男性生理决定:体力强、视觉感、空间感较强,意象、权力、尊严、侵略性强,性格:果断、勇猛、独立、竞争,理解记忆、逻辑记忆较强,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偏向抽象思维、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

 

女性生理特性

 

女性生理决定:体力弱、语言能力较强,抚养照顾孩子、服从、温柔、依赖、机械记忆、形象记忆较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偏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文学艺术教育等。

男女社会特征

男:乾、天、自强不息、男尊。男人是国之父、家之天、人之夫。

女:坤、地、厚德载物、女卑、女人为国之母、家之地、人之妻。

3、各阶段特性及人生教育内容

 

幼儿教育

 

0-7  幼儿养性

1-7岁以自我为中心

从零开始,认识自我与世界。

 

 

小学教育  童蒙养正

 

 

7-13  不愁    

 

生理﹕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7-12岁记忆、思维发展。

生理﹕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

男女共同教育:启蒙开智,是非树正。求学寻求人生成长,父母亲人关爱下接受爱的教育。

 

 

    中学专业教育

 

男女共同生理﹕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畅通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所以喜爱跑动。

 

凡为男子,先学立业,立业有成,方可为人。

 

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13-20岁不悔   少年养志  人格成长

   凡为男子 须学技艺

生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青春发育期。12-16岁身心发展,第二发展加速期第二反抗期,争取行动和人格独立。

教育:明人伦礼  立志四方

学习实践,与爱人亲人相处技能。

君子:仁、义、礼、智、信。

人生表现:男者学业与外,志于四方,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生理﹕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

教育:明人伦礼  立志四德

凡为女子,须学女工,当知礼教。接受成人教育,教之以礼,妇德、妇容、妇功、妇言。

淑女: 温、良、恭、俭、让。

人生表现:女子正洁于内,志于四德:德、貌、言、工。

 

追求爱情家庭、爱有理想的人,内向型。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非,德才而才末。

 

  

大学教育

 

20-30岁而立   成人养德

男女共同生理﹕二十岁时,血气开始充盛,肌肉也趋于发达,所以行动敏捷,走路很快。

 

 

 

生理﹕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

 

教育:男人有三夫:弱夫、暴夫、丈夫。20冠礼,凡人之所以成人,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 ,齐颜色,顺辞令,上下正,父子亲,长幼和,孝、悌、忠、顺之信立,而后可为人。

寻找实现志向方法。

 

 

生理﹕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

教育:女人有三妇:悍妇、弱妇、媳妇。治安大道,固在丈夫,有智妇人,胜于男子,开拓事业、奋斗追求。

 

 

成人教育

 

30-50   成人养德   顺应天道  超越自我

    男女共同生理﹕三十岁,五脏已经发育完善,肌肉发达而坚实,血脉充盈旺盛,步履稳健而喜欢从容不迫地行走。四十岁的时候,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发育都非常健全,到了最旺盛阶段而逐渐衰退,腠理开始粗疏,颜面的色泽逐渐消退,发鬓开始斑白,因为精气已发展到最高阶段而开始衰减的缘故,所以愿意坐着而不想活动。

   

    生理﹕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 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

教育:30-40身心成熟,自然科学创造力高峰。传统的拥护者。

40-50渴望宗教与灵性。夫义妇顺,夫刚妻柔,恩爱相因。实践为子之道,为夫之道,为父之道。

生理﹕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 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教育:为妻之道、夫妇之道,相敬如宾,同心协徳。夫义妇顺,家之福也。

 

 

老年教育

 

50-70   中年养真

男女共同生理﹕到五十岁的时候,肝气开始衰减,肝叶开始瘦薄,胆汁开始减少,两眼开始昏花。到六十岁时,心气开始衰减,主神志的功能失常,以致经常出现忧愁悲伤的情志改变,又因为血气不足而运行缓慢,所以只想躺卧。  

男生理﹕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 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修养身性,教孙辈。

45-60更年期,情绪波动。

静心修性调和身心。

母道,母不取其慈,而取其教。

60-70岁完善感,厌倦感,复杂感的实现。

夫妻恩爱,安享晚年,孝敬老人,养老送终。

70-100  老年养福

    男女共同生理﹕到七十岁,脾气虚弱,皮肤干枯而不润泽。到了八十岁,肺气衰减,不能涵养魄而魄离散,所以言语容易发生错误。九十岁,肾气枯竭,其余四脏的经脉气血也都空虚了。到了一百岁,五脏及其经脉都空虚了,所藏的神气消散了,只有形体躯壳存在,也就死亡了。

用慈悲心解脱生死烦恼。

    以上配合《如意人生导图》,能更为清楚人生各阶段特性。以上为近年研究人生教育中所总结出的不成熟想法,供各位参考,并敬请指正。

 

三、教学方法

 

   "当今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拔尖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成了中国教育难破之题。钱老多年研究中国教育,其实早已创立大成智慧,所以许多学者认为钱老是自解疑问,明知故问。钱老的"大成智慧”之说,也是对 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培养卓越人才的设想。

钱学森提出的大成智慧是一种人机一体式的哲学科学教育,这偏重于培养科学创新和思维方法,学习科学知识。我认为科学知识如人之技能,目前我国的教育急需从我国传统教育中吸取人生教育及开发人智慧的精华,为现代人服务。大成道术就是吸收古今人生教育精华而总结出的一套,适合现代教育中人生教育的具体内容。

    教学方法总体概括为:

    1、《学记》八法为基础,结合现代信息网络时代教学特性,开展教学。

    2、实地感受,体验为引导。游学结合,感受深刻,身临其境,震撼内心,立志宏图,目标引道。

    3、践行求实,悟道为考评。

 

四、现代理想的教育机构设制

 

    现代的教育主要在三个方面,具体的是:

家庭教育:重点是通过家风、家训、家规、家法、家业的教育来传承和发扬家道。

学校教育:重点是通过学分、学业、学位、学科、学班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和技能。

社会教育:社会文化、社会潮流、社会风气、社会现象、社会道德。

大成智慧、大成道术为主要指导:

    一、幼儿园:启蒙人天性

    二、小学:人格教育完成

    三、男子中学、女子中学:实地感受、引导、以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四、职业教育:生存技能、专业技能、人生教育。

    五、大学教育:专业技能、提升基础、人生教育。

    六、成人教育:专业技能、人生教育。

    七、老年教育:健康养生、人生教育。 

    教育是社会、家庭、个人的一件大事,也是目前最难解的问题之一。现代理想教育探索,旨在找到教育的根本和特性,逐渐完善补充和改进当今教育难题,使更多人少受教育之害,而能健康成长,获得人生成功。

 

以上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20141128

 

注:感谢王建军、单联喆、洪彦、马彦民、侯小佩等提供的建议帮助。

  

版权所有:2003-2024 © 北京如意人生文化交流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索家坟30号1-701 邮 编:100082
联系电话:010-62266096   13671003664     13301032085   传 真:010-62266096
电子邮件:ryrs@sina.com 13671003664@126.com 网站域名:www.ruyirensheng.com
京ICP备0600148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