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文的“龙”字译成英语的dragon是错误的 

信息网址:www.ruyirensheng.com 更新时间:2014-05-30 09:52:11 浏览次数:6117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徐钦琦

  在东西两种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有一些人把中文的"龙”字译成英语的dragon。这种译法是不合适的,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
Dragon在英语中是个贬义词,它指的是传说中的一种怪物。通常被想象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类似蝙蝠的,皮翼状的翅膀,身披鳞片,能喷火;也有人把它想象成一条蛇,有带刺的尾巴。古人虽相信这类动物的存在,但显然对史前巨大的恐龙类一无所知。在希腊语中,这个词原指一种大蛇。神话中的dragon 不管后来被说成什么样子,主要还是一种蛇。在近东,人们普遍认为,蛇是巨大的和致人死命的,因此蛇或dragon都被看作邪恶的象征。例如埃及的阿佩皮神就是冥界的一条大蛇。希腊人和罗马人虽然接受了近东关于蛇的看法,把它看成是邪恶的力量;但有时也把居住在大地深处的,目光锐利的dragon看成是仁慈的力量。不过,总的说来,英语中的dragon是一种爬行动物。尽管它具有皮翼状的翅膀,但这类翅膀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中早有先例,如翼龙类。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中国古动物馆,就有这一类翼龙的多种化石供大众参观。总之,在西方文化中,dragon的邪恶的名声更大,在欧洲它的这种恶名也十分长久。基督教混淆了古人的行善的和作恶的dragon而一概加以指责。自古以来,dragon的形状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迦勒底的dragon有4 只脚,身上有鳞,长着翅膀;而《圣经》的启示录中的那条dragon,则和希腊的许德拉一样,有许多个头。由于它们既有保卫的功能,也有使人感到恐怖的威力,所以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标帜。在《伊利亚特》中,国王阿伽门农的盾牌上便装饰着一条蓝色的,带有3个头的dragon。后来北欧的战士也在他们的盾牌上画dragon,并把他们的船头刻成dragon的头形。在近现代,西方龙(dragon)的图案常常出现在一些国家的硬币中,如在19-20世纪的英国的金银币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圣乔治斩龙”的图案,这条龙就是邪恶的化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情况又有了变化,如在1978年英属维尔京群岛的面值为25元的银币上,在同一年的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的面值为25克郎的银币和面值为50克郎的金币上,以及1995年英国的面值为1英镑的铜镍合金币上,尽管一再出现西方龙(dragon)的图案,不过这些龙(dragon)已经转化为中性的了,它们都展开了蝙蝠似的两翼,似乎在向人们表示,dragon愿与人类和谐相处。
而中文的"龙”在东方文化,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5月孙开泰先生在韩国发表了一篇题为《龙文化与阴阳五行学说》的文章,他认为,在中国,"在龙文化的深层结构里包含了中华民族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龙文化反映了我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模式。”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又称龙文化。与此相对比,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根本不象中国龙那样在东方文化领域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从字面上讲,中国的"龙”是个褒义词。据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周易》阐释了"龙”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活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丰富多彩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中国有作为的人士从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一步步走向前进的,终生自强不息地奋斗的经历。中国人普遍认为,龙能兴云致雨,造福人类。这种对龙的崇尚后来演变成为皇权的象征。君不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在中国著名的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借用曹操之口为"龙”字下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定义,"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请读者注意,"春”季正是"龙” 乘势演变,大展宏图的季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主张!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常常象曹孟德那样自比为龙的传人,并引以为自豪。
秦汉时期的龙头是驼、角似牛、眼似兔、耳似马、腹似蜃、颈似蛇、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的九似雏形。唐宋时龙的形象基本定形,宋朝罗愿在其《尔雅翼》中,对龙的具体形状作了生动的描述:"角似鹿、头似马、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见插图)。”由此可见,中国"龙”自古以来就不象西方的dragon那样,单指爬行动物;相反中国"龙”的主体成分是哺乳动物,如驼、鹿、 牛、 马、虎、 兔等等。在我国明代李时珍的经典名著《本草纲目》中,"龙骨”的主要成分是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而"龙齿”的主要成分则是古代哺乳动物牙齿的化石。所以李时珍也认为,中国的"龙”与哺乳动物乃是"一家子”。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中国古动物馆内,有种类繁多的古代哺乳动物的化石,即龙骨和龙齿,供大众参观,欣赏,探讨和研究。
       综上所述,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不讨人喜欢的,被冠以多种贬义形容词的爬行动物;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却是一种以哺乳动物为主体的,集多种动物优点于一身的,具备海陆空三栖能力的,全能型的,又具有高度智慧的,受人崇敬的神秘动物。中国龙的腾飞不像西方的dragon那样单靠靠物质的东西(翅膀),而是主要依靠足踏祥云瑞雾,即腾云驾雾之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腾云驾雾是实现飞行的最常用的手段。田汉先生写过一首词,其中有这样一句," 这些年风云改变山河色,珠帘卷处人愁绝。”这里的风云二字就具有时局,大势之意,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云雾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包含精神层面的内涵。我们中国人认为,"龙”寓意深邃,它既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和”,"合”的精神(龙能集多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又展现了老子的"有生于无”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高度智慧;并包含了阴阳四时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新意识。法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告诉我们,生物进化是有方向的,是朝着前进的方向不断地向上"攀登”的。所以中国的"龙”反映了地球的生命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演进方向,龙可以与"天地”大环境共同组成和谐统一的"天地生人(Haven, Earth, Life and Man)”系统。上述这一切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贯弘扬的,积极进取的"龙的精神”。近30年来,中国的进步是引人注目的,有人把它比喻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中国人取得的这些成就,除了依靠物质世界的东西外(如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等),还依靠了精神世界的财富,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总之,英语的dragon和中国的"龙”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对于以抽象性精神内涵为主的"龙”字的翻译时,应该以意译为主,因此英语的dragon 根本不能与中文的"龙”混为一谈。
1985年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在共同编撰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时,对"龙”的条目便出现了上述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最后双方没有达成共识。于是在百科全书的第5卷的第367页上,"龙”具有两个独立的条目,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见解。其一是"龙 dragon”;其二则是"龙 long (dragon)”。虽然两者分开了,但并不彻底。
我们建议:从今以后在中国的"龙”和英语的dragon之间应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我们要郑重地告诉全球各界人士,中国的"龙”与英语的dragon 毫无关系。从今往后,中国的"龙”应该用汉语拼音"Long”来表示,它代表了"龙”文化,反映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龙的精神”。
                                                 首届春龙节暨2006-2010中华文化复兴大行动启动仪式
                                                     丙戍年农历一月二十八(公历2006年2月25日)

 

  

版权所有:2003-2024 © 北京如意人生文化交流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索家坟30号1-701 邮 编:100082
联系电话:010-62266096   13671003664     13301032085   传 真:010-62266096
电子邮件:ryrs@sina.com 13671003664@126.com 网站域名:www.ruyirensheng.com
京ICP备0600148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