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阴阳学说来解释地震机理和预测地震

信息网址:www.ruyirensheng.com 更新时间:2014-05-30 07:32:42 浏览次数:7251

李伯淳        国际天灾研究会

针对原还论哲学为指导的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预测的主流观点,我认为,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预测是超复杂性科学研究课题,应以用中国古代阴阳理论来统领整体观加原还论为指导的新科学观及哲学方法才能解决地震等重大天灾的预测难题。

    地震是地壳内部的一种应力运动,但地壳内部的运动必须依靠推动的力量,古人将这种力量称之为阴阳之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 、阴阳学说简介

阴 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内容。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 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 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自然界的变化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 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 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 而炎上属阳。

二、中国古代用阴阳学说来解释地震产生的机理

目 前有记载的中国古代用阴阳理论来解释地震产生机理最早的阐释当是周大夫伯阳父。《国语·周语》载: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泾河、渭河、洛河流域)发生了强 烈的地震,伯阳父解释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即 阳气潜伏在下面不能出来,阴气压迫阳气而不能蒸腾,于是就发生了地震。

《星 经》云:"或则天裂,或则地动。皆气有余,阳不足也。地动阴有余,天裂阳不足,皆下盛强。”"汉安帝永初元年,郡国十八地震。地者,阴也。法当安静。今乃 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故应以震动。”"伯喈对曰:‘地动阴盛’”。京氏曰:"地动,阴高者为下,下者为阳。”《地镜》曰:"地动千里,是谓阴盛阳衰。”

南怀仁发挥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优势,提出地震为"热气所致说”,即:地震是因大地内所含热气的激行造成的。

三、易经震卦与地震机理

《易经》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阴与阳、刚与柔,既是认识、分析及预测地震的总纲。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标志就是中国古代震卦符号为基础设计的,遗憾的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解释此标志时并没有从震卦之意和阴阳之气变化来解释。

    当今我国地震学者耿庆国研究员提出"旱震理论”,强祖基研究员提出"卫星热红外预测地震”,徐好民研究员提出"征兆灾害地质学”。我认为这些都是观察阴阳气变化来预测地震。

    古人早也有旱与震的论述,如《春秋感精符》曰:"主弱,则日色赤如火;……后大旱,地动摇。”耿庆国研究员在1980年代出版了专著《中国旱震关系》,关于旱与震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耿庆国研究员在研究孕震过程中的气象效应问题时发现:6级 以上大地震的震区中,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着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据此提出运 用旱震关系进行大地震中期预报的方法原则。耿庆国研究员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记载和取象比类的方法等手段研究地震,提出"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他认为 在大地震的孕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影响气象的因素。由于地热增高,使近地面出现干热特征,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大降低,平均绝对湿度变小,不但改变了云的 状态,而且由于根本缺乏水汽条件,因而不易产生降水,出现了地表面的干旱局面。古人认为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 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

    接下来看看古人易经中一些卦象中阴阳变化的论述。

    易经阳爻" ”,阴爻" ”。

乾卦( )为天,三阳爻,坤卦( )为地,三阴爻,充分体现天动的阳刚性,和地静之阴柔性。

泰卦为地在上,天在下,而组成。说明地之阴气上升,天之阳气下降,为天地之气交换通畅正常状态,万物有序天地安泰。否卦为天在上,地在下,而组成。说明天之阳气不能下降,地之阴气不能上升,为天地之气不交换不通畅的异常状态,万物无序的天地塞阻。

震卦( ), 初爻为阳爻,二、三爻为阴爻。震为动、为雷,震卦两阴爻在上,一阳爻在下,表示一种向上、向外发展的趋势。一阳为下,二阴在上。一阳在下专静而动,初阳在 下,故之土中物。阳爻动于初,锐利进取,故决断躁动。故震卦,充分体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四、用阴阳学说来统领地震机理和预测地震

    根 据易经阴阳学说分析地震机理和预测地震,我认为:地震前应有明显的天地阴阳之气交流受阻而造成较大面积干旱现象,即"天地阴阳之气不交换不通畅”,之后出 现阴气盛产生较大面积低温(如大面积下雪)寒冷,即"地动阴盛”、"地动阴有余”,如"汶川地震”前两月四川、广东等南方大面积下雪;大面积气温较低,而 在此范围之内局部相对温高,即"阴中之阳动”,如"海城地震”当日雪地冒气。所以,耿庆国研究员提出"大旱后地震理论”正是根据天地否(否卦)所表现阴阳 之气不交不通、闭塞状态,强祖基研究员利用"卫星热红外预测地震”时,发现地震中心区热红外明显高于四周,这正是观察到阴中之阳动现象,徐好民研究员提出 "征兆灾害地质学”观察到水异常、蛇出动等都是地下热能上出所致,即阳气动的表现。

因 此,我认为无论解释地震机理还是预测地震都应以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为纲领来指导,才能真正认识到地震的本质。阴阳气的运动变化有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正是 《开元占经》中所用的,中国古人以地球为中心的赤道坐标体系的日月星辰运动变化显现,及地球上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表现出来的阴阳之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认为应该建立一套以地震阴阳预测学,对地震进行预测。

  

版权所有:2003-2024 © 北京如意人生文化交流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索家坟30号1-701 邮 编:100082
联系电话:010-62266096   13671003664     13301032085   传 真:010-62266096
电子邮件:ryrs@sina.com 13671003664@126.com 网站域名:www.ruyirensheng.com
京ICP备0600148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4697